黑土地上春潮涌动,千里沃野农事正忙:高标准农田的建成,提升了土壤肥力和增产潜力;" 智慧春耕 " 的出现,让种田增添了更多科技含量;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成了春耕 " 抢手货 ";新型经营主体的服务,让农民种地更轻松 …… 春耕时节,我市田间地头隆隆作响的农机越来越多,农民忙碌的身影越来越少,正在上演的一幕幕 " 春田新事 ",为农业生产增添了亮丽颜色。
2023 年中央 1 号文件提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要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我市持续发力,坚决落实 "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 战略和我省千亿斤粮工程。从田间墒情监测、无人农场、免耕播种,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合作经营新模式,今年的春耕生产有什么新变化?出现了哪些农业高科技?
无人农机在田间翻耕破土,免耕播种机轰鸣着驶过,土疙瘩变成肥沃的黑土 …… 农家人在俯首间将希望的种子播下,一场 " 春耕之变 " 正在我市悄然进行。
规模化耕种和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将农民从农业劳动生产中解放出来,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图为在公主岭市秦家屯镇王家窝堡村,农民驾驶农机在田间作业。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新农田:建设良田 巩固粮食生产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在双阳区齐家镇永安村的高标准农田地块,蓝旗河两岸的堤坝呈鱼鳞状,阶梯式向上;堤岸之下的农田里,玉米已经播种完成,翻开的土地散发着油光。
" 这样的设计是为了防范水大的年景河水上涨冲入农田,我们这块高标准农田的田埂和灌渠是新修的,今年春播后就派上用场了。" 齐家镇东北黑土地保护建设项目负责人董坤介绍,该项目覆盖齐家镇永安村、范家村、长兴村、三姓村、张家村,建设面积 4.2 万亩,建设内容涉及土壤改良、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目前,已建设完成总体工程的 57%,预计到 7 月末完成全部建设任务。
春耕,地就是力。去年,我市新建高标准农田 119 万亩,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 1012.27 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 36.97%…… 这一组数据背后正是为今年的春耕夯下的沃土良田。今年年初以来,全市各地抢抓春耕前有利时机,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创建 10 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土壤培肥改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在位于农安县巴吉垒镇的一处高标准农田施工现场,挖掘机正将田边的沟渠挖深扩宽,清理淤泥。施工人员在清理后的沟底垫上石块,沟旁铺设了生态护坡砖,过去农田边的小水沟变成了宽阔稳固的排水渠。
" 农安县今年要建设超过 30 万亩高标准农田,是近几年建设力度最大的一年。" 这几天,农安县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科负责人吴大海走访多地施工现场,督促加快施工进度," 目前农田的沟渠修缮已经完成,我们将抢工期、赶进度,让新建的高标准农田尽快投入农业生产。"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战略举措。在建设完成的高标准农田上,我市将健全长效管护机制,积极推广优良品种、先进农机和现代农业技术,注重与黑土地保护项目相结合,重点补上耕地碎片化、质量下降、设施不配套等短板,提高水土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
新技术:免耕 " 当家 " 按下春播 " 快进键 "
" 免耕播种机一定要保持匀速前进,可以调一下机具的株距 ……"5 日一早,在榆树市八号镇大岗村的一片农田里,晨辉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臣详细讲解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要点。随后,几名农机手驾驶农机整装上阵。看着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完成了破土、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工序,农民们连连称赞,排着队等待播种自家土地。
晨辉合作社推广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已有十余年。经过近几年的探索试验,合作社又对这一技术进行了升级,实施保护性耕作精准条耕技术。" 现在我们的土壤变好了,产量也从 2011 年的亩产 1300 斤,提高到去年的亩产 1700 斤。" 刘臣自豪地说,先用条耕机浅耕苗带,再用免耕机精量播种,今年合作社耕种的 9000 亩玉米,全部实行保护性精准耕作。
长春地处世界黄金玉米带,常年玉米种植面积超过 2000 万亩。近年来,我市将玉米保护性耕作列为全市首选和主推的农业生产重大新技术,重点推广以条带旋耕、免耕播种、苗期深松施肥为主要特点的技术新模式。从最初的 30 万亩,到今年计划实施的 1069 万亩,如今我市的榆树市、农安县、公主岭市等地,都跨进了全省保护性耕作整县推进行列,占全市适宜推广面积的 70% 以上。
为什么要主推此项技术?" 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具有减少风蚀水蚀、增加土壤有机质、增强保墒抗旱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明显优势。"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将保护性耕作技术作为保护黑土地、提升耕地质量、解决秸秆综合利用问题的切入点,各级农业部门实施目标管理,明确细化耕作地块、补贴标准、验收流程,探索出适合不同区域、土壤条件、机械水平和气候特点的保护性耕作新模式。
新技术同样得到了凤财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张凤财的认可。连日来,在九台区纪家街道太平村的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里,免耕播种机干净利落地完成春播作业。" 今年我们引进了七行的播种机,大型机器一天能种二三百亩地。" 张凤财说,"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我们种玉米的首选!最初只有十几亩,现在六七千亩地都用这项新技术,今年春季雨水少,墒情好、出苗齐的作用会更明显!"
保护性耕作技术离不开农机配套。作为当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 " 领头羊 ",凤财合作社在春耕中还实行机艺结合,把保护性耕作技术与全程机械化作业、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组装配套,促进土地集约、粮食生产、农业机械的规模化推进。目前,我市免耕播种机保有量已由不足 100 台增加到 1 万余台,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到 4000 余个,各地还组建了一批以推广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为主的协会和合作社。
新业态:化零为整 高效服务春耕
发展现代农业,要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程度,增强农业经营活力。依托粮食生产优势和农业扶持政策,我市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代耕向带动农民、技术服务、连接市场、引领发展的方向转变。
在榆树市环城乡,增益合作社的农业机械化服务和托管模式,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农民的劳作压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我们今年托管了 1 万多亩土地,我们有技术、有农机,还为农民代购种子、肥料等农资,农民干不了的活我们都能干。" 合作社理事长马占有说。
精准高效服务春耕,资源共享助农增收。如今,在全市 3 万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下,我市农业生产正逐渐实现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通过各类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与农户的紧密合作,我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得以完善,有力促进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
" 联合社每年都有技术人员派到我们这,去年指导的如何实现宽窄行种植,今年实现了每公顷地增加 5000 多株苗。" 在农安县哈拉海镇六马架村,雅森合作社与乾溢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产业缔结,成为一个典型的成功案例。双方互通有无,共享种植经验,让农民受益匪浅。
乾溢合作联社负责人徐国臣说,他们已构建起一个 " 联合社 + 合作社 + 家庭农场 + 基础农户 " 四位一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方位地提供农业生产服务。这种合作模式将分散的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联合起来,提供全过程的社会化服务,使得农民能够从容应对春耕生产中的各种挑战。
今年,乾溢合作联社还承担了农安县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玉米籽粒直收、深松整地、高效植保、秸秆捡拾打包和免耕播种等六项作业服务,并依托大数据卫星遥感技术服务平台,实现了手机测土配方施肥、发布天气预报等多项农业服务。目前,乾溢合作联社的成员社数量已发展到 377 家,土地规模化经营面积近 6 万公顷,服务农户数量达 5 万余户。
像乾溢合作联社这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在我市的农业生产中显现出全过程、全产业链、集约化的强大服务能力。随着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壮大,农民种粮增收渠道不断拓宽,让农业生产更有奔头。
" 通过统一种植品种,统一肥料,统一技术,生产绿色高品质水稻。大家抱团发展,才能提高种粮效益。" 今年,在当地农业部门的引导和鼓励下,德惠市岔路口镇长义家庭农场和当地 70 多个家庭农场筹建 " 联合体 "。长义家庭农场负责人李长义说,他们的目标是要形成集种植、加工、品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农民只需要踏踏实实把地种好,就能稳定增收。"
新科技:数字赋能 农业装上 " 智慧大脑 "
推进长春数字农业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加强数字技术在墒情、苗情、灾情等方面监测应用 …… 今年春耕,我市以 " 长春市智慧农业综合服务云平台 " 为依托,为农业生产提供农情监测、病虫害预测预警、精准作业决策指导、精准施肥施药、市场资源共享等服务,为政府决策指导和农户作业指导提供信息支撑。
在农安县合隆镇的一片农田上空,无人机挂载着一台小型设备环绕飞行,方圆几公顷的土壤数据随即出现在显示屏幕上。这台机载设备,被称作 " 黑土地信息无人机载高光谱感知设备。"
" 这些航空航天探测领域的技术,如今用在了春耕上。" 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精准农林创新室科研带头人谭鑫说,借助高精度探测仪器,土壤肥力、作物营养状态等信息实时掌握,使监测效率大幅提升,对春耕生产很有帮助。
4 月 18 日,《长春市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发布,提出打造智慧农业产业生态链。推动直播带货、农产品电商等企业发展;引导电商企业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合作,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围绕三百万头肉牛工程,建设畜牧业大数据平台,汇集养殖数量、出栏时间、屠宰需求等数据 …… 新科技的场景应用,将为农业生产主体和经营主体提供全程数字化服务。
数字农业的理念同样深植于九台区龙嘉街道红光村的沃土。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里的土壤温度、水温、病虫害等情况,实时显示在农田不远处的电子屏幕上,智慧乡村综合服务平台将卫星遥感、视频监控、气象监测、无人机航拍、地面传感五大数据融合应用,实现了对稻田不间断的智能监测。" 监测指标异常,系统就会报警提示。" 红光村村干部说,春耕期间,农田各项数据保持稳定,保证了稻米品质的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