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从产生之日起,就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到杜甫生活的盛唐时期,无论是酒的种类还是酒的制作工艺都有了较大进步。在造酒工艺的改良进程中,与酒相关的酒器、酒典、酒名、酒俗等都广泛地发展起来。酒还融入到文人雅士的生活中,宴会时吟诗作对更是词客骚人乐在其中的雅事。杜诗写出了唐代丰富多彩的酒文化,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杜甫笔下的唐代美酒。杜诗中的酒,按名称来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其一,以出产地为酒名。
杜诗中多以巴蜀之地名为酒名,这是杜甫晚年多在蜀地漂泊而且蜀地酒的种类较多的反映。通过以地名称酒,读者可以简单地了解杜甫的行踪。杜甫出蜀之后,惟一以地名称酒的是《发潭州》中所说的 " 长沙酒 ",此酒为杜甫晚年流寓湖湘时所饮之酒。
在杜诗中 " 蜀酒 " 凡两见。一为《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其二中 " 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 ",一为《草堂即事》中 " 蜀酒禁愁得,无钱何处赊 "。前者用来称美蜀地的酒美味可口,后者则幻想用蜀酒来销愁。其余则多以巴蜀的地名称酒。《送十五弟侍御使蜀》中提到了巫峡酒:" 数杯巫峡酒,百丈内江船 ";《狂歌行赠四兄》则称美嘉州酒:" 嘉州酒重花绕楼 "。值得一提的是射洪春酒,该酒的兴盛期是在唐代。唐文明元年 ( 684 ) ,陈子昂以射洪春酒宴请故老,该酒香味独特,所以能在唐代名扬一时。陈子昂又以著名诗人的身份加以揄扬,更让文人骚客心驰神往。杜甫对陈子昂的诗歌成就极为崇尚,对他为小人所害的遭遇充满了同情,而且射洪春酒又是难得的美酒,杜甫便将他渴望饮这种酒的迫切心情写入诗中:" 射洪春酒寒仍绿,极目伤神谁为携 " ( 《野望》 ) 。
其二,酒的专名。
桑落酒:杜诗《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 坐开桑落酒,来把菊花枝 " 源于庚信《就蒲州使君乞酒诗》中的诗句 :" 蒲城桑叶酒,灞岸菊花秋 ",可见在南北朝时己有桑落酒。蒲城又称蒲坂,或称为河东。《水经注》河水条注云:" 民有姓刘名堕者,宿擅工酿,采挹河流,酝成芳酣,悬食同枯枝之年,排于桑落之辰,故酒得其名矣。" 时人称其酒为桑落酒,又称为索郎,取桑落的反切。《洛阳伽蓝记》记载了关于该酒一个有趣的小故事。相传南青州 ( 今山东沂水一带 ) 刺史毛鸿宾酷爱此酒,携此酒上任,途中被盗。众贼禁不住美酒的诱惑,喝得烂醉如泥,被官府擒获,所以该酒又名擒奸酒。庚信有《卫王赠桑落酒奉答诗》,感谢卫王送酒的情谊,可见此酒之名贵。桑落酒的制作方法在《齐民要术》中也有记载。
竹叶青:竹叶青产生于南北朝时期,梁元帝的诗作《刘生》云 :" 榴花聊夜饮,竹叶解朝酲 ",到了唐代,竹叶青成为宫中名酒,老杜诗中有两首诗提到竹叶青。《九日四首》其一:"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送惠二归故居 ) ) :" 崖蜜松花熟,山杯竹叶新 ";初唐诗人王绩《过酒家五首》其三也提到了竹叶青:" 竹叶连糟翠,蒲萄带曲红 "。
千日醉:千日醉酒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晋张华《博物志》记载 :" 昔刘玄石于中山酒家酤酒,酒家与千日酒,忘言其节度。归至家当醉,而家人不知,以为死也,权葬之。酒家计千日满,乃忆玄石前来酤酒,醉向醒耳。往视之,云玄石亡来三年,己葬。于是开棺,醉始醒,俗云:‘玄石饮酒,一醉千日。’ ",干宝的《搜神记》中亦有类似的记载,情节更为生动曲折,还提到造千日酒之人名为狄希,是中山人,所以千日醉也被称为中山酒。初唐诗人王勃《春园》诗:" 还持千日醉,共作百年人 ",表达了对千日醉的喜爱。杜诗 " 甘从千日醉 " ( 《垂白》 ) 也表达了同样的想法。
郫筒酒:《杜诗详注》卷十三引《成都记》:" 成都府西五十里,因水标名曰郫县,以竹筒盛美酒,号为郫筒。" 又引《华阳风俗录》:" 郫县有郫筒池,池旁有大竹。郫人刳其节,倾春酿于筒,苞以藕丝,蔽以蕉叶,信宿香达于林外,然后断之以献,俗号郫筒酒。" 这两条材料记载了郸筒酒的制作过程。主要方法是将一种酒作为基酒盛于筒内,经过一段时间的密封,就可以制成。四川多竹,用竹筒加工酒是当地人对其现有材料的创造性运用。通过竹筒贮酒,酒中便融入了竹的清香,竹又是岁寒四友之一,经由它所贮之酒自然格外受欢迎。郫筒酒熟后,便可以锯下竹筒,开封即喝,美不可言。宋代诗人陆游《思蜀三首》其一中就有对昔日饮郫筒酒的回忆:" 未死旧游如可继,典衣犹拟醉郫筒 "。杜诗《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一:" 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 ",通过写其对郫筒酒的向往,将渴望还归成都之情表达的得淋漓尽致。
鹅黄酒:鹅黄酒首见于杜诗,是四川汉州的酒名,汉州是今四川广汉市。宋代诗人陆游《游汉州西湖》有云 :" 叹息风流今未泯,两川名酝避鹅黄 ",可见鹅黄酒在蜀酒中的突出地位。鹅黄颇能令人想到嫩黄可爱的小鹅,不禁令人在面对这一美酒时味口大开。杜诗《舟前小鹅儿》:" 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 ",既以小鹅的颜色来形容酒的颜色,又写出了在面对美酒时对小鹅的怜惜之情。
重碧:唐代戎州官府酿造的酒,戎州即今四川宜宾市。在唐代重碧酒酿造的原料为四种 ( 红高梁、糯米、大米、小麦 ) ,比今天宜宾名酒五粮液 ( 红高梁、糯米、大米、小麦、玉米 ) 只少一种。该酒的制作工艺不断承传而且技术逐步提高,经宋代的 " 荔枝绿 "、明代的 " 杂粮酒 " 而发展成为今天的宜宾五粮液,成为雅俗共赏的美酒,驰名中外。杜诗《宴戎州杨使君东楼》中 " 重碧拈春酒,轻红擘荔枝 " 即称美戎州的酒美,盛赞杨使君的盛情。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在宜宾写下了 " 我来但醉春碧酒 ( 原注:郡酝旧名重碧,取杜子美东楼诗‘重碧酷春酒’之句,余更其名春碧,语意便胜 ) ,星桥脉脉向三更 " 的诗句,可见重碧酒在宋朝受欢迎的程度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