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消费者办理房贷 " 提前还贷 " 的相关投诉明显增多。监管部门要求银行机构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保障客户的合法权益,改进提升服务质量,按照合同约定做好客户提前还款服务工作。同时,也了解到部分消费者疑似通过低利率的经营贷、消费贷等置换个人已有住房按揭贷款,甚至通过贷款中介垫付过桥资金 " 转贷 " 等情况。
对此,甘肃银保监局于近日发布 2023 年第 1 期消费者风险提示,就上述操作中的有关风险问题做出提示:
" 借款用途 " 不能变
房贷提前偿还的资金应当是自有资金。个体工商户、企业主及企业向商业银行申请获得的经营贷和个人向商业银行申请获得的消费贷均已在借款合同中明确约定用途,不能用于偿还个人住房贷款。商业银行一旦发现贷款资金用途改变,借款人将承担违约责任,不仅面临被商业银行提前收回贷款的风险,也会影响个人征信。此外,如果借款人伪造资料向商业银行申请利率更低的经营贷、消费贷等置换房贷,则涉嫌骗贷,情节严重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过桥资金 " 隐患多
过桥资金大多来源于社会上的资金掮客,其借款利率远高于普通贷款利率。如果在通过贷款中介垫付过桥资金结清住房按揭,再申请利率更低的贷款归还过桥资金的 " 转贷 " 操作过程中,借款人申请的贷款审批时间长于预期或者贷款最终未能审批通过,借款人不仅要继续为过桥资金背负高额利息,还要承担贷款中介的高额 " 服务费 ",而且容易引发与贷款中介、资金掮客的连锁纠纷。
" 个人信息 " 要保护
贷款中介在提供 " 提前还贷 " 服务中都会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电话号码、家庭信息等敏感内容。有些不良中介很可能会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泄露、倒卖收集到的个人信息非法牟利,甚至用个人信息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严重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甘肃银保监局提醒广大消费者,审慎研判个人财务状况,综合考虑个人收支、未来现金流情况,理性还贷,切勿盲目跟风。同时,要知道违规转贷的后果,警惕不良中介的诱惑,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按照借款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经营贷、消费贷,不能挪作他用;请选择银行机构正规渠道咨询提前还贷业务,勿轻信不良中介的营销宣传;保护好个人信息,不随意将个人信息透露给中介及他人,切实保护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薛晓霞
一审丨编辑 孙悦
二审丨值班主任 刘宇玮
三审丨总值班 汪世伟